吴冠中 官方网站

http://wuguanzhong.artlianhe.com

吴冠中

总浏览人气:151459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1]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 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
查看详情>>

吴冠中 艺术家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艺术家

奉献——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

 奉献.png

各位专家,下午好!首先感谢主办方故宫博物院邀请我参加“奉献——吴冠中历年捐赠作品汇展”之“传统与创新?收藏与弘扬”国际学术研讨会。这里,我主要从吴老的艺术成就、理论建树与捐赠贡献的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首先是艺术创作的层面,吴老在整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艺术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吴老一生孜孜不倦于水墨现代化、油画本土化的努力,所以谈论吴老的艺术也必定离不开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

 20世纪中国是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世纪,强势的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传统文化屡次遭遇深刻的危机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传统也就被赋予了改革与突破的诸多可能性。从上世纪初开始,一批批有志于发展中国现代文化的青年远赴海外,向西方学习,希望借力打力,最终实现文化强国之梦。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即为其中的先驱者,他们学艺于西方,归国后,都是走中西艺术结合的道路,虽然方法各有不同,在艺术表现上做加法或减法的立足之点也不一样,但目的都是为了在艺术上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建立不同于过去时代的属于“现代”中国的新艺术。

 受林风眠、吴大羽等老师的艺术探索和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作为学生辈的吴冠中先生,继承了这些先驱们的艺术使命。事实上,在20世纪的后半期,吴冠中先生可以说是续接和发展他们这股艺术清流的最纯正者与最坚定者,他将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化合为一,自由构造,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绘画,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绘画材料—水墨、宣纸还是油彩、画布,无论是运用什么样的绘画手法—具象还是抽象,表现出来的都是有着中国气派与韵味的图景。

 吴先生的艺术探索是落到实处的,他对色彩、构图、意境、东西方绘画材料的特质等等进行的深入研究,显示了他对东西方艺术所秉持的深刻理解和反省;他对中国传统艺术所采取的理性态度,使他在眷恋和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又保持批判的立场,对于传统艺术中的精髓—那些独具一格的情调、意境与智慧之美,他始终怀着饱满的迷恋与热爱之情,但却又保持警醒,以免被传承千年、因袭下来的程式化的艺术语言规范所局限,愿意借他山之玉(西方油画)来为自己的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他说:“逝去的时代毕竟已逝去,旧时代的艺术品已成珍贵的文物,今日中国艺术必然要吸取西方营养,走中西结合道路。闺阁藏娇绝无前途,大胆去追求异国之恋,采集西方现代形式语言表达隽永含蓄的东方意境。”他探讨将“油画的色感和浓郁与国画的流畅和风韵”进行彼此的补充,成功地在油画画面中体现了中国式的意境之美和用笔韵味,同时也在中国画中加入了充满变化的浓郁斑斓的丰富色彩以及现代绘画中的构成观念,在“东寻西找”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画风多变但主线贯通的艺术发展轨迹。

 就此而言,吴先生是继续了林风眠等艺术前辈所走过的中西艺术相结合的道路,并有新的发展,即创作出典雅的具有中国气质的油画和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画。

 吴老是一位充满激情与才情的使徒型画家,他不仅画艺高超,而且是一位对艺术具有终极关怀的艺术家,他一生都在探讨艺术的形式之美,他是追求艺术之“美”的使徒,但他的方式却不是超越式的,他的艺术不是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阳春白雪”,他的创作来源于对自然和民情的观察和感悟,动力则是对艺术近乎宗教般的虔诚和永不止息的思考。水墨的现代化和油画的本土化——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探讨的两个重要命题,在吴老的手中又与对形式美学的研究深刻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也是在吴老的画里既能领略到传统的韵味,又能看到现代的色彩与构成,还能发现当代人的精神和情感的主要原因。西方人看吴老的绘画,可能注重形式美感多一些,中国人看他的画,除了形式美感以外,还会有一种深沉的情感上的亲切,这是天生的,是我们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所以作为中国人,我们看吴老的画能体验到一种气韵流变的魅力。虽然吴老著文说自己的艺术来自于苦难,但是苦难看来只是其绘画的底子,描绘其上的可以说俱是“风流”之象、“风流”之致。

 同时,吴老又是一位经常引起社会关注并成为公众焦点的带有争议性色彩的人物,无论是70年代末以来他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不同时间段里,所发表的具有极强的艺术审美针对性的、引发极大震荡的个人观点和宣言,还是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屡次打破拍卖记录、屡创新高,成为艺术市场中的“传奇”,围绕吴老的每一次争议浪潮都能引起所在领域对于现实存在的一些紧迫性问题作新一轮思考和讨论,通过论争,厘清一些暧昧不明、纠缠不清的艺术关系。

 在此,必须提及吴老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表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一篇是1979年的发表在《美术》杂志上的《绘画的形式美》,文中大胆肯定形式美在艺术中的价值和意义,激起当时美术界的强烈反响。第二篇是第二年继续在《美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抽象美》的文章,进一步提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要继承和发扬抽象美。第三篇就是1981年又继续在《美术》杂志发表的《内容决定形式?》一文,质疑数十年来指导国内美术创作的“内容决定形式”思想,明白指出造型艺术是形式的科学,是用形式来为人民服务的,强调美术作品中形式美的独立性。这在当时保守的美术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批评、指责或赞同纷至沓来,成为一时之焦点,吴先生本人也成为话题人物、争议人物,并由此引发美术界长达四五年之久的关于抽象美以及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大讨论。这场持续数年的争鸣和讨论,极大地促进了80年代美术界艺术思想的启蒙与解放,对于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美术界的思想理论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时至今日,这些争议尚不能说皆已远去。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使命意识的艺术家,吴冠中在中国绘画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和成就以及在艺术思想上的贡献都达到了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历史性的高度。

 最后,我想简单谈谈吴先生的艺术捐赠对于国家、社会、民众的贡献和意义。美术馆、博物馆是社会公器,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收藏研究和展示教育是它的重要功能,民众通过来博物馆、美术馆获得艺术的熏陶和美学的滋养,这不仅可以扩充自身的艺术知识和视野,还可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欣赏趣味。吴冠中先生多次将自己的代表作,绝对是呕心沥血的精品力作无偿捐赠给各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固然体现了吴老对社会、国家的慷慨无私和远见卓识,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点是,吴老的这种慷慨无私的捐赠举动所具有的示范效应是特别积极的。

 我们知道,无论海内外的博物馆、美术馆,经费大都是紧张的,藏品的品质和数量相当的保证是来自捐赠作品,大陆在这方面的情况尤为突出,大部分国家美术馆一年的收藏经费,以目前的艺术品市场价格买不了几件精品。像吴老的作品如果不是捐赠,以我们上海美术馆目前的收藏能力,是万万收不起的,况且吴老给我们的六件作品都是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啊。所以,吴老的捐赠举措的一个积极效应就是,让很多艺术家跳出利益考量的层次去思考自己作品长远的价值和对社会的意义,带动他们向公益性的美术馆、博物馆捐赠作品,从而让自己的作品造福社会,造福民众。当然,博物馆、美术馆在操作的过程中,也必须要有完备的程序和把握的能力。

 而艺术家将精品力作留给永久性、公益性的博物馆、美术馆,他的作品也就变成了全社会共享的财富,艺术的研究者、创作者、爱好者们都可以通过这些馆藏各取所需。现在这么多的博物馆、美术馆有吴老的代表作品,那么感兴趣的人要研究吴老艺术就会比较方便,他买个门票或者出具介绍信函就可以看到作品和相关资料了,不像在私人藏家手里难见于天日。




扫一扫关注微官网